华体会官网优惠: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后,西藏军区在总结这次战役后勤保障工作时,重点指出了在物资储备上存在着一线仓库储备容量小,数量少,储备品种不配套的问题。战役纵深缺少战役储备仓库,一旦有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物资保障将会出现断供的危险。搞好平时战备物资储备,合理地布局战役储备仓库,巩固和增强部队战斗力,确保战役的胜利,是当时后勤部工作的当务之急。1963年春,西藏军区后勤部杨以山部长率领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周边的地形道路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论证,最终确定在墨竹工卡县直孔区羊日嘎乡境内建设战役储备仓库。在报经总部批准后,于1964年春,从军区营建总队调集了数百名员工,在大山深处摆开战场。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道路沿线万平方米的战役物资储备仓库。仓库为团级单位,下辖4个营级分库。命名为西藏军区694仓库,1980年改名为墨竹工卡综合仓库(简称羊日嘎仓库),于1966年正式组建完成。担负起军械、工化、军需、油料等多项战备物资的收发管理任务,初步形成了高原战区纵深梯次有重点的战役物资储备体系。
羊日嘎仓库座落在地形隐蔽,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战时条件下不易遭受敌空袭破坏,物资储备安全可靠。但是,也面临着三个明显问题:一是自然环境恶劣,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6月飞雪,10月冰冻,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四个分库分别建在山脚和荒坡下,与外界几乎隔绝。由于高寒缺氧,紫外线强,人们经常感到头晕目眩,胸闷气喘,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上班时间较长的,脸紫唇乌,指甲凹陷,都不同程度患有浮肿,血色素增高,高血压、心脏扩大等高山疾病。二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物资文化生活落后。仓库驻地到墨竹工卡县城30余公里,道路崎岖难行。夏季暴雨洪水常造成山体滑坡,冲毁道路和桥梁,阻断交通,人员车辆出行困难。没有通信设施,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联系,信息十分闭塞。文化生活枯燥单调,一年看不上几场电影,报刊杂志成了日报变“周报”,变“月报”。家信到手多数也是半个月以后,由于受高原自然环境和当地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部队生活就地采购新鲜蔬菜毫无可能,仅靠部队供应的副食,多数是腌腊制品,脱水干菜,海带粉条,生活品质差,生活成本高,很难保证人员的生活需求。三是高寒缺氧,给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据研究证实,人空手站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等于在海平面负重40斤。而仓库驻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担负着物资的装卸收发,执勤警卫等项任务,属强度较大的体力劳动,其体力消耗与海平面相比,几乎要增加一倍。再加之西藏雪封冰冻期长,年平均60%的工作任务必须在雪融之后和下雪之前短暂的4-5个月内完成。这种恶劣的高原气候给仓库官兵完成各项任务,无疑增添了困难和压力。
每一次的物资装卸都是一次高强度的体力劳作。上百台车在没有机械作业的情况下,人工装卸一次物资,需要整整一天。为完成任务,官兵们都争先恐后、勇挑重担,用他们坚实的臂膀,象背山一样将成吨的物资背进码垛,背出装车。个个累得汗水淋漓,精疲力尽,他们顾不得休息,直到达成目标为止。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有些战士还患上了腰肌劳损。除了繁重的装卸任务外,站岗执勤确保仓库安全,是他们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常年累月官兵们顶风冒雪,忍饥受冻,身披冰霜,在空旷寂静的库区内外,站岗放哨,巡逻执勤。有时为查证一个疑点,他们要在夜深人静的荒原上顶着刺骨的寒风潜伏数个小时,用警惕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建库25年来,仓库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没发生任何事故案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由于仓库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基础设施匮乏,缺水缺电,工作生活极为不便。为了用水,官兵们要带着工具到河边去背、去挑,气温较好的7.8两个月,冰河融化,潺潺的流水给这空旷寂静的山岗带来了生机,官兵们把取水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而寒风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每背一桶水对官兵来说,无论是意志还是体力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除了用水难以外,用电更难。仓库组建初期,上级给每个分库配发了一台小型柴油发电机用于照明,这在当年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下,柴油发电机成为唯一的光源,而油料配给的严格限制(每晚仅发2小时),又将这微弱的光明压缩到了极致。这种层层叠加的困难,正是当年官兵们最线年总库党委组织专人对当地的水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论证。决定利用当地天然的水利资源,修建一座水电站,完全解决仓库的用电问题。1972年初,总库宋永祥主任带领仓库官兵和民工奔赴施工工地,掀起了一场引水修渠,兴建电站的施工热潮。在高原搞建设困难重重,数千立方的石料需要在山上和河滩里去采掘。上百吨的水泥、施工材料、设备要申请运力,派人从内地运到工地。引水渠的开挖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工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一锹一镐的挖出来。遇到坚硬的岩石层就用钢钎打眼放炮,每前进一步都可谓困难重重,是一场攻艰克难的硬仗。在整个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官兵和民工们不畏艰苦,不惧高寒缺氧,起早摸黑奋战在工地上。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3公里的引水渠和发电机房的建设。1972年底,从湖南零凌县购进一台120KW的发电机组,经过调试安装后正式运转发电。发电机组的投入运行,它不仅告别了“柴油发电机+限时供电”的窘境,更象征着一种质的飞跃。它彻底改变了军营的生活模式,仓库物资装卸、日常工作、操课执勤、战备训练等项工作不再受制于缺电的影响。官兵们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不再被2小时的限电束缚。电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让军营的生活逐渐走上正轨,军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仓库在解决自身用水用电的同时,还主动为附近村庄的藏族同胞安装了电灯,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彻底结束了藏族同胞祖祖辈辈没见过电灯,没有用过自来水的历史。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把现代文明带入了偏远山区。藏胞们载歌载舞,深情的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给我们大家带来的,我们要永远记住、的恩情。
电站的竣工发电,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发电设施,而是部队和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宝贝”,怎样把他维护好、保养好,让他持续不断的发挥作用,需要认真选择一位懂技术,善钻研,能吃苦,责任心强的来管理。黄德华,顶着压力自我推荐到电站工作。凭着他在家乡从事多年电工专业方面技术的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组织放心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实践证明,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他在电站10年,每天起早贪黑,做到对电机的勤检查勤保养,使电机随时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冬季数九寒天,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转,他冒着凛冽的寒风,跳进冰冷剌骨的河水中,凿冰引水,确保电机有足够的水量运转。工作之余他还和电站的战友一起架起了一座电热水箱,解决了洗澡问题。为了调剂改善生活,他领着大伙在河滩里,石块间,开出了一块块虽然不大,但能自给有余的菜地。他把一切都给了大山,给了“羊嘎电站”。
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历史和现实给仓库官兵提出的必然要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首“创业曲”在荒山野岭中吹响,仓库官兵开山劈石,植树种菜,美化营区,共搬运土石方6000多立方米,开辟苗圃500多平方米。按照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要求,他们充分的利用仓库建设的边角废料,制作了床头柜、洗脸架、储藏柜、碗架等设施,做到了各种物品摆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和顺序。整齐化一,适应工作,方便生活。在营房建设上,他们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把居住多年的5000平方米营房,里里外外翻修一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开支。
过去,这儿的官兵长年累月吃的大多数是脱水菜、海带、粉条、腌腊食品,吃菜要到上百公里的去采购。长途运输不仅造成了惊人的浪费,吃到战士的嘴里也寥寥无几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库党委决定先在每个分库建一个温室,同时组织部队在茫茫的荒野上,垦荒种菜。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从此仓库的蔬菜实现了旺季自给有余,淡季自给,5个伙食单位变超支为节余。在此基础上,仓库全力发展养殖业,每个分库都饲养了20-30头存栏生猪,平时也能吃到新鲜猪肉。仓库驻地依山靠水,夏季山上生长着品种繁多的野生菌类植物,部队有组织的上山采撷,用于调剂改善生活。食用不完的晾晒成菌干淡季食用,真是一道难得的美味佳肴。为了改善物质文化生活,在上级领导机关的关怀下,机关各分库建立了四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各分库还建有阅览室、电视室、荣誉室和篮球场。总库还组织了“战士业余演出队”,每天晚上和节假日,官兵们都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爱好,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给寂静的山野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部队在羊日嘎乡建库以来,就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83户藏族同胞接下了不解之缘。目睹着他们还过着封闭落后的生活,官兵们心情非常沉重不安。他们清楚的知道帮助藏胞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是人民子弟兵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何使藏胞从贫困中摆脱出来,仓库党委决定,“要想富,先修路”,道出了仓库人的共同心声。很快由百余名官兵组成的修路突击队,扛起铁锹、镐头闯进了那又窄、又烂、又断的“公路”。他们每天迎着朝阳进山,沿着山坡开山炸石,平沟填壑,一干就是8、9个小时。走惯了山路的藏胞,虽然饱受了无路之苦,可当听说要为他们修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时,半信半疑,他们观察等待着,当看到这些穿绿军装的人,是真心帮他们时,便悄悄的加入了修路的队伍,军民齐心协力,一条长8.5公里,宽3米的路修进了山村,随着汽车喇叭的鸣响,封闭的山村被震醒了。载着布匹、农具、化肥的车辆给藏胞们带来了喜悦和新的生活。几十年来这条公路为藏胞的治穷致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被藏胞誉为幸福路。
仓库的官兵大多数是从内地的城镇,农村入伍的,在得与失,苦与乐,奉献与索取以及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等具体问题上都遇到了不少问题,记录了许多感人故事。原任总库副主任的骆世悦,1970年底从重庆万州市入伍来到高原仓库,从战士、保管员、助理员、分库主任到总库副主任,一路走来20个春秋,没有离开这个山沟。和他同期入伍的战友退伍或转业后,有的当上了经理、主任或厂长。为了仓库建设,他把爱妻丢在家里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妻子多次叫他想法转业回去,他却对妻子说:“组织上让我担任这个职务,是对我的信任,我怎么能不顾部队需要只考虑自己的小家庭呢,再说,如果大家都嫌这里艰苦,往内地跑,边防由谁来守?”几句话说得妻子低下了头。妻子理解了丈夫的胸怀,主动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用孱弱的肩膀挑起了赡养双老,照料幼儿的重担。
总库卫生所军医朱俊、毛祖毫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仓库卫生所工作。他们不仅担负着全库官兵的医疗接诊工作,还要负责藏族同胞的防病治病,每天的工作排得很满,脱不开身。几次失去了相亲的机会,后来经人介绍,两人都在内地有了对象,双方通过书信来往都比较满意。但一听说在几年内不能转业后,先后都提出了分手。他们没因为失恋而沉沦,一心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把一腔深情和挚爱献给高原,献给祖国的边防事业。
在干部模范行动的感召下,当个人利益与仓库工作的需要发生矛盾时,很多战士也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总库炊事班战士唐大树,他既担负着炊事工作,还负责饲养生猪,工作又脏又累,他毫无怨言。为了大家吃好吃饱,他精心搭配伙食,粗菜细作,细菜精做,努力提高烹饪技术,做出了可口的饭菜,受到大家的赞扬。他饲养的生猪个个膘肥体壮,为大伙改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障。
三分库给养员张天启,用他的奉献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诠释了一名军人的忠诚与担当。每天他与炊事班的战友们一道起早贪黑为大伙做好热菜热饭,一天忙碌下来精疲力尽,别的都休息了,他还要仔细做完当天的每一笔账目,筹划安排好明天的生活。1990年10月一个雪漫长空的夜晚,气候骤降,室内寒冷透骨,张天启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做完当天的账目,洗漱完毕,用手去开电热毯开关,由于屋内湿度大,洗漱后又未擦干手掌的水渍,刚接触开关,造成开关导电。一瞬间强大的电流通遍了他的全身,烧焦了他紧握开关的手掌,一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大山深处。张天启战友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默默无闻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为战友们的生活保障付出来了全部心血。他的不幸牺牲让我们深感惋惜,也让我们正真看到了高原军人的特殊困难和危险。在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高原军人时,我们更应记住,正是无数像张天启这样的默默奉献的军人用他们的青春甚至是生命,筑起了共和国边关的钢铁长城。他们可以让我们永远铭记和尊敬。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始至终坚持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强军思想,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需求,确保能够有效履行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后勤保障工作作为军队建设的组成部分,始终与作战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为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墨竹工卡综合库从客观条件上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军事斗争的需要,它地处海拔4100米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物资文化生活贫乏,正常生活保障困难。仓库布局远离作战方向,物资运输距离远,时效低,难以在战时条件下,对部队实施有力保障。鉴于上述多种因素,西藏军区报经总部批准,于1991年3月墨竹工卡综合库建制撤销。
墨竹工卡综合库1966年组建到1991年撤销,历经了25年的奋斗历程,一代代的仓库官兵,怀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牢固树立戍边卫国建功业的思想,在高寒缺氧,环境艰苦,物资匮乏,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以不做雪山的奴隶,要做雪山的主人”的英雄气概和“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出色的完成了以物资保障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维护西藏的稳定,边防的巩固,部队的建设,军政军民关系的密切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雪域颂歌!
方群龙:军旅生涯37年,先后在西藏军区后勤部,军分区,四川省军区工作,2006年退休。在藏工作30年。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雪域军旅情怀最令我追忆心动,刻骨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一名单亲妈妈与网红男主播的纠葛背后:她怀孕再生一女,双方反目为抚养费对簿公堂
《长安的荔枝》大结局:尽举国之力运来的鲜荔枝,只有袖儿和锦娘吃到了,皇帝和贵妃咋这么窝囊?
小米YU7爆火催生倒卖订单:交付时间最长56周,有黄牛加价1.7万转卖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LG开始量产 27 英寸第 4 代 OLED 屏幕:峰值亮度 1500 尼特
不到6000的50系独显笔记本?看看华硕无畏Pro16 2025 RTX5060版
上一篇: 湖南株洲农业银行工作后续:谈论区炸锅知情人泄漏更多细节!
下一篇: 什么的碗架